幸福加载中 发表于 2021-2-25 11:25:19

庐山印象

庐山北山公路记据《江西公路史》和九江市档案馆提供的史料记载,历代上庐山都从小径攀登。清光绪年间,自莲花洞至剪刀峡间修筑石级上山道,后称“好汉坡”,有石阶1116级,成为上庐山的主要道路。清宣统年间修建了九(江)莲(花洞)公路,上山便利了些。民国时期,欲兴建一条直达庐山牯岭的登山公路。然而,先后勘测7次,还请来德国设计师拟订方案,后因多种原因未能实施。因此,从莲花洞沿人行道登山至牯岭,山坡陡峻,道路狭窄,路途漫长费时费力,货物完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再有条件的人上山也只能坐轿子。1951年10月,毛泽东提议修建一条庐山登山公路。中南交通部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商议建造庐山登山公路,就工程标准、修建经费、修建期限等问题,做出决议。同年12月,由江西省公路局组队进行测量,中南交通部派员指导。1952年1月底完成外业,9月送出初步设计。经中南交通部审核后,签报中南军政委员会批示,并通知江西省交通厅准予动工。1952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江西省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委员会,由省交通厅副厅长赖绍尧任主任委员,九江专署专员龙标贵、省劳动局副局长赖金池任副主任委员。当即进行施工的前期工作,省公路局派工程师程理宽率队进行测设,选定在庐山北面虬(津)九(江)线的威家为起点,经关帝庙、马尾水、王家坡、小天池直达牯岭,全程24公里。工程标准为路基宽7.5米,路面宽4米,最小弯道半径15米,并对九江至威家间的山下连接线原有公路12公里整修改善,共36公里,计划投资323.31万元。1952年7月,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处成立,下设4个工程段。来自省内外的1万多民工和技工参加了筑路工作。我父亲是山下的农民,当年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民工,有幸参加了这次修路大会战。他挖土挑土抬石头,哪里需要做什么就去哪里。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采取了分段分项小件发包,按量计酬的方式结算。1952年冬开工后,在全无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开辟连续升坡的盘山公路24公里,土石方数量达94万余立方米。尤以鹰嘴岩、黑洼、王家坡脑等段石方工程艰巨,侧坡高30米至40米,只靠人工操作开炸,难度很大。九江市档案馆的《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总结》(1954年元月印)记载,筑路过程中,石料加工、配料、拌和都用手工,劳动强度极大。为抢时间以毕全功,夜以继日挑灯奋战。全体筑路员工,经历了冰天雪地和炎热酷暑,终于在1953年8月1日如期通车。因为这是一条从庐山北面登山的公路,所以又被称为北山公路。据统计,该路实际使用资金310.77万元,包括山下连接线整修,平均每公里8.63万元。在新中国建立后仅4年,就建成了国民党统治中国30余年欲办而未能实现的登山公路工程,显示了新中国公路建设的光辉前景。从此,上庐山疗养、避暑或旅游,可从九江乘坐汽车经威家向西盘旋而上,再经关帝庙到马尾水谷口,转向东南经黑洼、王家坡、小天池等直达牯岭新街口,车程约1小时。公路左旋右转,共有三百九十六道弯,路边筑有石护栏,植有梧桐、松、杉等树,绿荫夹道,云雾缭绕,清静幽雅。极目远眺,时而万里长江飘入眼底,时而千里鄱湖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疑在仙境飘悠。千回百转的登山公路,又好似一条巨龙,蜿蜒缠绕于氤氲葱郁的峰岭之间,上汲苍穹银河,下饮浩渺平湖。驰车而登,仿佛乘龙畅游,腾云驾雾,极目天地之间。

泰囧 发表于 2021-2-27 10:11:42

北山公路旁的石壁上还有毛主席万岁石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庐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