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xinjun 发表于 2022-3-1 06:36:40

九江85岁老兵曹者康:一颗赤诚滚烫的初心

九江85岁老兵曹者康:一颗赤诚滚烫的初心
朱新军/文


      “党培养了我,我要报效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85岁的老党员曹者康每每谈起往事,对党始终保持一颗赤诚滚烫的初心。



发奋苦读上大学    
       曹者康,1937年4月出生于上海市浦东区,在他出生没多久,就举家迁往浙江宁波工作生活。当时家里孩子比较多,日子过得很拮据。“父亲教育我们说,我就是再困难,也要让孩子们都读上书,一定要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幼年的曹者康,“家里越是困难,我越要发奋学习”,凭着优异成绩,曹者康顺利考上了国内名校上海同济大学。
       在高兴之余,曹者康一家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家境困难,难以承担上大学的学费,眼看就要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学校在了解我的实际情况后,主动向国家申请免除了部分学费,按标准每人每月发放12.5元伙食费,还给3块钱生活费,这在解放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又经历了抗美援朝,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都很差,不少群众还在节衣缩食,尽管这样,党和国家还是全力保障我们这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从入学第一天起,我立志大学毕业一定要报效祖国,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我就哪里去!”曹者康这颗初心种子从那个时候开始种下了。



艰苦奋斗磨意志       

      五年大学的寒窗苦读,让曹者康收获满满,到了毕业的时候,听说空军要特招若干技术干部,从小崇拜军人的曹者康,“我想都没想就报名了”,1962年10月来北京报到。
       空军首长很重视这批大学生兵,规定大学生入伍参军至少要到连队去锻炼一年,体验战士生活,必须在基层工作两年,才有机会回机关工作。还要求南方北方的学生兵互换体验对方的生活,“我是南方过来的学生兵,入伍后被安排到西北锻炼,第一站来到陕西富平,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家乡”。
       富平县当时比较穷,大部分地方还很荒凉,“我们去富平的第一天,就下了大雪,大家在炕上睡觉,一排一个统铺,上面搭着一排板子,挨着睡,没有单人床,每个人大概五六十公分宽的位置,只有靠炕边的火炉取暖。”
      “刚开始我们南方学生兵挺不适应,首先西北主食比如高梁、玉米、小米、窝窝头、羊肉,我们根本吃不惯;当时没有食堂,一大锅子菜,大家露天围在一起,蹲在地上吃,学生兵吃饭又慢,吃到最后,有的饭菜都沾了雪;吃完饭就开班会,班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谈谈各自的表现,说说明天的计划,每天还要轮流站岗,弄不好晚上还要练习紧急集合。”部队的生活跟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要求非常严格,去哪里做什么都要请示报告,曹者康说“好在连长、指导员对我们学生兵很照顾,刚开始还派老兵陪我们站岗,经常做思想工作,慢慢的我们也就适应了部队的生活。”
       富平县只是曹者康军旅生涯的开始,“要说最艰苦的地方得在新疆乌鲁木齐了,那个时候条件艰苦,部队没有营房,北疆的冬季又特别寒冷,最低温度零下三四十度,气候有点像朝鲜的长津湖,天冷按新疆人的老办法做‘地窝’,从平地挖坑大概1米多深,跟窗台一般高,挖到一半,再搭个架子,在茅草上糊一层泥巴,这就是房顶。用泥巴和茅草糊好的房子,就是我们住的地方,冬暖夏凉,靠地热供暖。到了晚上,周围非常荒凉,窗外随时可以听到有成群的狼在呼呼的嚎叫,很吓人。”
      “乌鲁木齐到了冬天,根本没有水,也找不到有水的地方,早上出操,只有抓把雪洗脸,洗澡更不用说了,好几个月才能洗一次澡。连队到了冬天,从河里搬一些冰块,存在帐蓬里,炊事员烧饭就拿个桶,用榔头敲几块冰,化了以后再来烧饭。那时候发的皮大衣,袖子是棉的,不是皮的,刺骨的寒风吹过来,袖子都被吹透了,手臂好像没穿棉衣似的。有一次部队首长来考察机场,气温特别低,大家的下巴都冻僵了,说不出话,无法汇报,不得不中断考察。白天到野外工作,穿毛皮鞋没有用,一不注意脚就会冻僵,只有靠新疆军区发的毡靴,它的保暖性比较好。几十公分厚的积雪一眼望不到头,把泥泞的道路全都遮住了,只能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对前方不熟悉的路段,得用竹竿放在前面探路,有时甚至要爬着走才可以通过,一路走来满身是汗,皮大衣都要解开,脸上鼻上挂着一条条的冰珠子。到了中午吃饭,只能就地解决,拿出早上揣在怀里的干粮充饥,抓把雪当水喝,有时搞不好吃到野兔子拉过尿的雪,滋味很不好受,只能晚上回家吃点炊事班做的热饭。到了春夏时节,新疆的沙尘暴特别多,大风刮起很多小石子,打在脸上又麻又疼,尤其是遇到特别大的风,人根本站不住,感觉人要被风吹跑了,只有等风暴过后,才能工作。”说起这段经历,曹者康心绪难平,“跟那些参加国家核试验的同学比起来,我们的条件要好得多,这些苦都不算什么!”
      在新疆工作将近两年的时间,新疆空军刚好成立,缺少人员,想把这些学生兵都留下来,曹者康也做好留下来的思想准备,只是组织后来有了新的安排。
      正是当年这段艰苦奋斗的经历,深深磨炼了曹者康的意志,坚定了对党赤诚滚烫的初心,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都积极面对,迎刃而解。




留下只为多奉献
      曹者康在空军主要从事机场建设,曾先后参与几十个军事机场建设,跑遍大半个中国。      机场建设同样不易,由于普遍远离城市,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流动性很大,机场工期一般两年,修好了又得转战下一个,生活很不稳定。但为了尽早完成工期,曹者康和同事们一起住进临时搭建的油毛粘房,夏天在太阳的暴晒下,把房顶的柏油晒化了,不时朝下面滴油,到了冬天,油毛粘房既不挡风又不保暖,还特别冷,住里面的人可想而知了。“在忙碌工作之余,我曾一时羡慕那些提前转业到地方的干部,既有稳定的工作,又能照顾家庭,但又想到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哪有我的今天,我没有理由半路打退堂鼓,无论工作有多苦多累,我必须坚持下去,一定要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为国防建设贡献毕生精力!”曹者康的工作成绩,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嘉奖。       由于长年在野外工作,曹者康患上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有血栓,经常腿疼,到了晚上无法安睡。他对未能与妻子共同生活,没能尽到父亲应尽的责任,心里充满愧疚,总是想方设法的加以弥补。他也明白,自己年纪慢慢大了,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到处跑了,不可能一辈子呆在部队,“但在部队一天,我得把一天的工作做好,站好最后一班岗。”1997年获准退休,曹者康还继续留在部队帮助工作两年,走南闯北,直到1999年,他们全家才真正团圆。      “自从退休以后,我和老伴没事就在院子里养花种菜,看看电视和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向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每当国家有难,积极捐款捐物,与邻居互帮互助,和睦相处,还帮忙带下孙子,日子过得很充实。我总是教导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怕吃苦,服从组织安排,对同事要团结,要宽容,他们都很上进,有不错的表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啥也不图,就想力所能及做些事,作为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老党员,我可不想给组织添麻烦。”曹者康温和而坚定的说。      早年离家求学的英俊少年,转眼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曹者康赤诚滚烫的初心从未改变,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无怨无悔!!!


                                                                                                                                                      九江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                                                                                                                                                     2022年2月23日定稿3月1日首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江85岁老兵曹者康:一颗赤诚滚烫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