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扁加油 发表于 2022-12-8 21:01:00

偷点闲暇读点古书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app.jjxw.c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1605251010499"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1605251010499"><!--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作为一个现代都市人,每天出行穿梭于城市森林,攀登在高不可及的文山,游弋在遥不可达的会海,但能有片刻闲暇读点书,着实一桩美事,若是还能读点古书,穿越历史的时空与古人对话,实乃人生之美事,人生之幸事。<br />&nbsp; &nbsp; &nbsp; &nbsp;古书既是我们的母语,当然也是&ldquo;语母&rdquo;。《说文解字》诠释了古文字根词源的妙处,我们今天用的字基本都能在古书中找到真切的出处,有时意思略同而又有微妙出入,蓦然间增加了对这个字更深层次理解与感悟,有一种悠然心动的喜悦,这个字以后再看见或是写到自己文章中,又赋予了新的色彩。往往我写文章时会不自觉地化用一个字词的古义,特别当下写标题更是让大家煞费苦心,更让现代汉语的文章中透出些别样的灵动气氛,有种自得的妙处,也算是对古人聪慧的发扬与光大吧。<br />&nbsp; &nbsp; &nbsp; &nbsp;很佩服古人,古书中的字词有时特别入骨、特别的传神,描述一个情景、一种情态特别贴切、准确,让人怦然心惊。对比当下我们今天的用词则常常觉得涣散无力,勉强达意而已,更说不上传神,有人用上一大堆排比句。偶尔重温古人遣词让我们对母语有新的觉悟,于现代生活的忙碌中更体会到古人的细察深思,也意识到我们守护语言的责任,应该经常淬火保持字词的锋利。<br />&nbsp; &nbsp; &nbsp; &nbsp;读古书其实是件蛮轻松的事。古代的经史子集也不是阔论高谈,多是故事,很好读,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如《论语》就是一部回忆录,有故事情节,有对话场面,很生动,很有生活味,故而孔子的这些话就能不知不觉地说到人心里去。弟子记录孔子教诲也不搞特别画像,象是拉家常,仿佛是无心记下的见闻,偶而不是很高大的形象也都记下来。&ldquo;子见南子,子路不悦&rdquo;,估计是嘀咕了一些难听的话,孔子脸上就挂不住了,赌咒发誓说自己没有别的心思,否则&ldquo;天厌之&rdquo;。这细节让我们感到《论语》是可信的,对孔子那些听来调子很高的夸奖大概也是写实的,当面的马屁与调侃更有原计原味。《论语》笔调平和自然,悠哉悠哉,一读就读进去了,两千多年之后我们也好像是在从夫子游,变成了他的弟子。当年批林批孔称孔子为&ldquo;孔老二&rdquo;,回过头讲称&ldquo;孔老二&rdquo;虽然不敬但也没有太多恶意,神坛之下的圣人更有了人间烟火气。《论语》还有好处就是一条一条地不连贯,随手翻开就能读下去,没有非得正襟危坐的压力。<br />&nbsp; &nbsp; &nbsp; &nbsp; 经史难分,多读些史书当然也好,读史难免会把自己不自觉置身其中,读到险恶处而内心悸栗,读到忠直时而肃然起敬,参照之下忽然间明白了许多事情。买了套《史记》,没时间读(找借口),纪传体史书则要活泼一些,不是以国家而是以个人为传记主体,有个人的命运,有更丰富的喜怒哀乐,更鲜明的面容。读史不仅仅是向古人学习经验,应该可以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增进对人生的觉悟。读史不仅是修身,更是通过阅读让内心有激浊扬清的是非判别,同时对心智与境界的扩展与外延。将世代的沧桑、万千人物装在心里,会是怎样一种有容乃大的气象。亨受毛泽东主席那种&ldquo;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rdquo;的酣畅淋漓,又或许只有&ldquo;掌上千秋史&rdquo;,胸中才能有百万兵。<br />&nbsp; &nbsp; &nbsp; &nbsp;日常读点古书会感到心胸开阔,放眼几千年的历史,不禁豁然开朗,身边的些小事情算得了什么。读点古书也更加深我们对国家和文化的了解与敬仰,今天的你我就是古人预言和期待中的人物和传说,也在履践并修正着从前的因果,我们要在今天的四海风云中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历史的重托。(代仁良)</p>    <!----></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偷点闲暇读点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