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思考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app.jjxw.c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1605251010499"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1605251010499"><!--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 一不小心成为教育服务员、又一不小心就服务了六年、还要小心地签三年合同,意味着十年。我在三十岁干过十多种工作,三十岁在汽车工业园一干干了十三年。不惑之年开启教育服务员了,一切似乎是定数,教育也应该是不惑,当下好象教育不惑者不少,就信马由缰地说道说道,梳理一些观点与思考。<br /> 一问教育的苦与乐?以前总说十年寒窗苦读,反正是苦中有乐。而今窗不寒了,应是温室苦读,似乎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乐,并且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而现在的学校除提供一张毕业证书,越来越难以使学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这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人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这或许说到点子上,以前大家苦中有乐,乃是有目标、有责任、有情怀,当然不苦了,而今鲜矣。<br /> 二问中美教育的区别?中美在二十一世纪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没有去过美国,本没有发言权,也想发表观点。一方面我们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而另一方面,我们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与我们大国位置不相称,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至今也只有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br /> 三问教育的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就整体而言,优秀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优秀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似乎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评职称;学生上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成了法人等等。<br /> 四问教育的实质?其实教育的实质远不止知识训练,关键涉及社会和人生的伦理学训练。古代中国的教育固然有其功利化的一面,但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经典的经书来完善自己的道德,管理家族和宗族事务,进而服务于国家和天下苍生。废科举后,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颠覆性变革,中国教育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语言、学制和评估体系。这一源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教育体系尤其强调功利性,即认为教育只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存在的:读书是为了救国;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工具等等。到了当代,教育更加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们能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br /> 五问教育需要“不实用主义”?其实美国,其教育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肯直接示人,而是附着于公民教育背后的产物。越是优秀的教育,教给学生的越是些“无用”的东西,如历史、哲学,等等;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学这些“无用”之学。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教育是一个“接生”的过程,教师就是“接生婆”,人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是为了寻找“原我”以不断完善自身。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知识绝非他人所能传授,而是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的。今年的高考哲学、哲理、哲辩思维的出现,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晰的信号。<br /> 愚以为,教育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乃至思想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技巧、知识和方法。虽然他们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够深不够难也不够广,但只要是学生自己领悟的知识点,不仅终身难以忘记,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何苦之有,一定乐在其中。(代仁良)</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