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八九世态炎凉
我记得,《水浒传》里有一句名诗形容农历六月天气:
六月炎天似火烧,
野田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里如汤煮,
王孙公子把扇摇。
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古人也有很到位的评价该时段天气的诗句
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而独辟蹊跷,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提炼并原创出相应三首诗,以供学习和纪念:
七月过半阳光照,
十字街巷葫芦庙;
中元盂兰斋孤事,
公公婆婆也发烧。
八月中秋天有凉,
诸葛忀星命难长;
银河连耿玉露落,
延灭主灯帅遭殃。
九月初九小春扬,
悟空行医开药方;
菊花主药胜地黄,
治好国王内心伤。
以上每段都有天气描写:“七月过半阳光照,······公公婆婆也发烧”、
“八月中秋天有凉,·····银河连耿玉露落”、“九月初九小春扬,······菊花主药胜地黄”
秋老虎鱼来越乏力了,越来越难以施威,再过10天,自有分晓,处暑的荞麦白露的菜,三伏也将招手明年“再见”!
今日夏至
今日夏至
2024年6月21日https://dingyue.ws.126.net/2021/0621/22d02c99g00qv1whq01xkd200k000k0g00ba00ba.gif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00621/c16ad5aac7b947189520be66ef237f58.gif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621/3c3092b3ee74443ca6bc1ceca468eb31.gif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12828175%2Fc40fd21ad44f7a98092b6064638588d1.jpg%3F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MTI4MjgxNzUvYzQwZmQyMWFkNDRmN2E5ODA5MmI2MDY0NjM4NTg4ZDEuanBn%2Fsign%2F8fc75ed62298d291acef42e1012ad700.jpg&refer=http%3A%2F%2Fss2.meipian.me&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21541876&t=d2ec38ed08d11ed49ac51f6ced2704d4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00620/858f75c0c29e4d7c94725878a497813d.gif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6月21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此时节,嫩荷初绽,万物繁茂,伴随着似火骄阳,在蛙鸣蝉吟中,盛夏只是拉开热序幕。但不是最热阶段。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时,为夏至节气。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夏至后,树上的夏蝉开始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生长于沼泽地或水田中。进入炎热的盛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了。“不过夏至不热”,夏至是盛夏的起点,火热是盛夏的主旋律。明晃晃的阳光洒在滚烫的大地上,不一会儿就卷起热浪。夏至这天,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地表从太阳那里获取的热量最多,为什么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呢?古人对此的解读非常形象:“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愈炽,既迁之,犹有余热也。”夏至时节,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之后一段时间,热量收益虽然逐步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散失,所以天气会继续趋热,直到热量收支达到平衡、盈亏相抵时,气温达到峰值。民间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入伏了,正所谓“热在三伏”,暑热天气最鼎盛的时段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作偈一首,以飨网友:题目《时日数伏话夏至》“夏伏阴潜夏至生,物极必反正常心;时日数伏话夏至,全在有缘一片心”
数伏那天为晴天,预示着三伏天可能会比较干旱。在农村,有许多谚语和俗语关于数伏当天的天气与后续天气的影响。例如,“入伏晴天,旱到早烟”和“晒了伏王旱到秋”等说法,都表明如果入伏那天是晴天,那么整个三伏天可能会比较干旱,这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因为三伏天期间,气温高,土壤水分蒸发快,而此时正是农作物需要大量水分的时候。如果持续高温少雨,土壤水分流失严重,农作物可能会因缺乏水分而生长不良,导致减产。此外,还有谚语预测如果入伏头一天是晴天,出伏时可能会容易下连阴雨,这可能对某些作物的后期生长不利。例如,对于玉米等夏播作物来说,适宜的晴天有利于灌浆,进而促进丰收。但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可能会导致光照不足,干物质积累少,籽粒不饱满,最终影响产量。综上所述,数伏那天的天气情况,尤其是晴天,被认为可能预示着三伏天期间的干旱情况,这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即暑邪,以及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三伏天”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这个概念中的“伏”字有多重含义,它既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也指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这一时期,由于地表湿度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而散发的热量少,导致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使得天气变得特别炎热和潮湿。
盂兰盆节已经过去了,数伏数到今天,快数到头了!临近处暑,所谓处暑,字面意义就是:“处理暑气”。据百度百科词条介绍: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24日出伏:三伏热浪走,初秋气象新,天气始转凉,心凉直万金,蒸煮不再现,早晚终有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三伏光阴过,初秋宇宙新。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