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红薯片
好多年没有吃到家乡的红薯片了。昨天在小区认识了一位比我年长两岁的赣州老乡。说是老乡,一个赣南一个赣北,相距几百公里,但远在广东佛山,我们同住在一个小区里也算是缘分。他讲他小的时候,天天吃红薯片充饥,吃得好多年都不敢再吃红薯了。我说我与你正好相反,时时想起儿时的美味,好多年了,再也吃不到儿时的那个味。他也下意识的点点头,似乎也回想起儿时红薯片。我怎么也想不起有多少年不再吃红薯片,如果是过年时偶尔吃一点,那也快二十年了吧。小时候,爷爷常说一季红薯半年粮,可能有些夸张,但这足以证明红薯当年对于农村人的重要性。我们村的上首五八年大跃进时建了一座中型水库,叫殷山水库,我们村的许多良田都被压在了大坝底下,有个别的土地也变成了水淹田。这大坝陆陆续续修建了好多次好多年。我非常佩服当年全县人民的冲天干劲,这辈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等不要,硬是靠人定胜天的顽强斗志,把腐朽化为神奇。
感慨之余,我想的依然是我的红薯片。那时村里人把水库里的水淹田充分利用起来,土地不足就家家养猪搞副业。他们把水淹田划分为高水淹田和低水淹田两部分,每家每户按人口的多少分一些。十四米以下的为低水淹田,只有下半年退水后才能种萝卜菜,水淹过的土地很肥沃,种菜不用下肥,而且白萝卜长得很壮吃起来很甜,人吃不了就喂猪,猎也长得又肥又壮,肉质鲜美,那时候村里只要有一家吃红烧肉,全村人都能闻到香味。
高水淹田一般用来插红薯,面积不多但很管用,为了保险起见,许多人家还会在自由地里加种一些,因为一季红薯半年粮,这不能不慎重。高水淹田有时也会淹的,如果淹的时间不长,地里的红薯虽然会减产,但不会绝收,如果淹的时间太长,红薯就会烂根,弄不好就颗粒无收。爷爷说这种情况不多见,但有过,因为殷山水库管理站的人与我们村对门对户,相处久了相互间都有了感情,他们一般会根据水情做一些适当的调控,让老百姓能多收一些杂粮。说到杂粮,因为高水淹田不只是插红薯红,也种油菜、高粮、还有的种小麦荞麦。总之以红薯为主。从农历五月中期开始,鲜嫩的红薯叶就成了农家餐桌上美味,但是釆红薯叶是要精心挑选的,如果割伤了主腾会影响产量的。到了红薯快要上市时就割红薯叶喂猪,不用切碎不用煮熟。就生的给猪吃,猪也长得又肥又壮。
红薯上市,家家户户一担一担的往回担。收成好的一分地有三四百斤的收成,种得多的人家差不多有七八分地。家里到处堆放的是红薯,不好的喂猪,好的人吃,只要红薯一开挖,村里人几乎顿顿离不开红薯。早上是红薯粥,中午是红薯饭,晚上不是红薯粥就是红薯饭。红薯饭有多种煮法。一是将米煮烂捞起来,把切好的红薯放在低下,然后把饭放在上边煮熟吃,只要一掀开锅盖,满屋的香味。还有一种是将米煮得半熟,然后将切碎的红薯到进去一搅拌,然后煮熟,把饭和薯一起吃,俗称红薯饭。还有一种是饭边蒸薯,吃完饭把红薯当零食。我小时候上学都是吃完碗饭后稍带几个红薯上学去。
家里堆放那么多红薯怎么办,村里人有智慧,他们变着法子储藏,变着花样吃。储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挖地洞,把红薯藏在地洞里边过冬,等到来年春暖花开时再取出来,一是留种,二是食用。另一种是用袋子装好放谷具里。这种带土存放的方法不易腐烂。可以一直吃到过年。
我们那里有几百年的种薯历史。人们称红薯是一种通俗的叫法,我们那儿祖祖辈辈都叫薯,因为薯既有红的还有黄的,甚至还有白的黑的。红薯有多种制作存放方法,一种是洗粉。先将红薯洗干净,再扎碎。用丝布过滤,晒干,俗称薯粉,是一种炒菜蒸肉做粑的好原料。另一种是将红薯红切片晒干。还有一种是切成条形,用油一炸,变成红薯条,清脆爽口。其实常见的只有两种。一种是切片晒干,用袋子一装,既方便又实用家家都这么干。特别是到来年春荒时拿出来煮粥煮饭都行,香甜可口。还有一种是将红薯剥皮,煮熟搅拌好,洒上黑芝麻,用撖面杖撖薄,晒个半干再用剪刀剪成三角形再晒干。特过年时再拿出来炒熟。又香又脆,放进陶瓷缸里存放,存上一年都是香喷喷的。
那是儿时的记忆,也是儿时生活的原味。如今时代变了,口味也变了。再也吃不到儿时那原汁原味的红薯片了。(文/殷泽君)
https://p22.pccoo.cn/app_bbs/20230724/2023072407125318436959_960_1280.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