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木火土 发表于 2024-5-4 17:05:13

题解,“黄花闺女”------“黄花闺女”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偏要叫做黄花,而不是白花?

题解,“黄花闺女”------“黄花闺女”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偏要叫做黄花,而不是白花?
2024年5月4日
【】【】【】【】https://n.sinaimg.cn/astro/transform/750/w500h250/20180601/tOu9-hcikcew0117849.gif【】【】【】【】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1/c2ed33db4fd643798e5faf66125e07d5.gif



大约700多年前,宋武帝刘彻当朝时就开始产生了“黄花闺女”这一说,这个词语从古代流传至今,必其意指的就是古代还没有出嫁的女子,指未婚女子的统称。黄花闺女的意思大家都懂,可黄花闺女究竟有什么由来呢?其实这一次是出自于金陵,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何黄花闺女偏偏是黄花不是白花,红花的原因;“黄花闺女”这个词语从古代流传至今,想必其言下之意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古代还没有出嫁的女子,未婚女子的统称。可黄花闺女究竟有什么由来呢?其实这一次是出自于金陵,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何黄花闺女偏偏是黄花不是白花,红花的原因。说道黄花闺女的由来就要提到宋武帝刘彻的女儿,寿阳公主字莒犁 (jǔ lí),从小就长得漂亮,长大以后无论是穿衣还是打扮也成了很多人模仿的对象。有一天寿阳公主和自己的宫女们在花园里面玩耍,不久之后便觉得有点困意,便躺在含章殿休息。巧的是,这时微风拂过,腊梅花也随风落在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本就美丽动人的寿阳公主,在花朵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迷人,宫女们看到此时的场景都不免惊呼太美了;除了宫女喜欢,皇后也非常喜欢寿阳公主额头上的腊梅花,从此以后,寿阳公主便经常去采摘腊梅花贴在自己的额头上;皇宫的习惯,打扮通常是民间的模仿的标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的腊梅花除了宫女们模仿之外,民间也开始模仿,在木兰辞里面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字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花黄就是将花贴在额头上;当时这种妆容非常流行,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从腊梅花这一种单一的黄花开始采集其他的花黄,并且不直接将花贴在额头上了,将这些花采集下来制成粉状,然后在额头上画出来,这和现在的腮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至于为什么用黄花不用白花,红花呢?其实也是有所讲究的,因为在古代黄花指代的是菊花;无论是在各种诗人的诗句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菊花孤寒傲立的模样,可以说是花中的傲骨。当然人们通常用菊花来形容人的高洁,而其他颜色的白花,红花都没有黄花来的合适,所以自然就有了黄花的叫法;而未出嫁的女子是纯洁的,贞洁的,所以大家便将这种用来指代未出嫁的女子,从此便有了黄花闺女这个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花闺女的叫法也流传到了现在;但是对镜贴花黄的这个习惯早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妆容和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在额头上点缀花纹了,但是黄花闺女一词却流传了下来。

运动 发表于 2024-5-4 18:18:09

时间上的大笑话

运动 发表于 2024-5-4 19:08:33

南北朝时期,有一首著名叙事乐府诗《木兰诗》,描述花木兰(412年——502年)女扮男装后,替父从军,继而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然后凯旋归来,受到乡亲热烈赞扬的故事。诗中有这么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但“黄花闺女”的由来,并非花木兰所创,而是跟南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的女儿寿阳公主有关。她比花木兰早出生30多年,经过她的传播,黄花闺女一词被逐渐确定下来。

寿阳公主在我国民间素有“花神”的美誉,拥有沉鱼落雁的姿色,性格又活泼好动,成天喜欢跟一群宫女在皇宫中追逐玩耍。某天,她玩累了,香汗淋漓,就索性躺在亭子下的长凳上休息,西风把许多黄灿灿的梅花吹落下来,正巧有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头,因为额头有汗珠,梅花被粘住了。

经过汗水浸渍后,寿阳公主的额头出现了一个梅花形状的印迹,怎么擦也擦不掉。母后看到女儿额头的梅花印迹后,觉得很漂亮,更增加了女儿的妩媚动人,所以,就建议女儿保留下去。
然而,三天过后,这个印迹还是消失了。为了让额头重新出现可人的梅花印迹,增加自己的千娇百媚,寿阳公主就索性每天摘几瓣梅花贴在额头,做装饰用。宫女看到寿阳公主如此美丽动人,于是,纷纷效仿。这个做法很快从皇宫传向了民间女子,并成为常态。

因为梅花只在寒冬腊月才开放,平时又见不到,所以,民间女子脑洞大开,凡是在每个季节能见到的那些黄灿灿的花儿,都会摘来贴在额头,来增加自己的妖娆妩媚。
如,迎春花,刺玫花,菊花,桂花,金盏花,等等,都成为待嫁少女用过的装饰物,但姑娘们用得最多的还是梅花和菊花。因为它们都有坚贞、高洁的美好寓意。
到后来,姑娘们采集来这些黄色花朵,晒干后研成粉末,制作成天然颜料,把纸片或树叶剪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染成黄色,贴在自己额头、脸蛋、鼻尖、下巴、嘴角等部位,以彰显自己的爱美之心。
--------------------------------------------------------
寿阳公主一般指刘兴弟。 刘兴弟(383年~444年),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公主,宋武帝刘裕嫡长女,母武敬皇后臧爱亲。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去世,谥号为宣。
会稽公主刘兴弟,宋武帝刘裕嫡长女,母武敬皇后臧爱亲,约出生于淝水之战时期。有民间传说即寿阳公主,又有泪妆故事。成年后刘兴弟嫁徐逵之为妻,生子徐湛之、徐淳之。
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振威将军徐逵之在讨伐并州刺史司马休之时战死,刘兴弟成为寡妇。
刘裕称帝,封刘兴弟为永兴公主。宋文帝刘义隆即位,晋封长姐为会稽郡长公主。

花木兰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既勇敢又纯朴,还特有孝心!!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戏剧《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
============================
去年6月我在呼和浩特民族博物馆看到的关于花木兰的介绍为:不是汉族人,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时期北漠地区,也不姓花,所处时间大约是公元386年到534年,很可能是游牧部落。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自杀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将军”称号。

南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距今已经有一千六百余年。

金水木火土 发表于 2024-5-4 19:25:35

    黄花闺女,是指未结婚的女人,一般用来形容处女。可问题是“黄”这个字,用来形容女人时,一般都是形容人老的,比如“人老珠黄”“黄脸婆”等。若是形容年轻漂亮,多是用“红”字,比如“红颜”“红粉佳人”“翠袖红裙”,即便是形容出轨的女人,也得用个“红杏出墙”。把没结婚的女子称为“黄花闺女”、“黄花女儿”、“黄花女”、“黄花姑娘”等,最早源于元杂剧。便是黄花女儿,刚刚扯的一把,也不消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罢!——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也叫《窦娥冤》,又名《六月雪》。

金水木火土 发表于 2024-5-5 05:34:02

   1,寿阳公主元氏,字莒犁 (jǔ lí),北魏文穆帝元勰之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异母姊。下嫁南朝齐宗室萧综/萧赞。2,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420年-589年)和北朝(439年,一说386年-581年)的统称,指中国历史上从420年东晋灭亡、南朝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形成的南北对峙局面。-----以上两条均来自百度百科词条,怎么算也只有600来年,小学的算术水平就能算到。何来千年之说?



金水木火土 发表于 2024-5-5 05:59:56

本主帖主旨为:“题解黄花闺女”,在时间上是搞错了!纠正是对的!

运动 发表于 2024-5-5 15:54:09

寿阳公主元氏,字莒犁 (jǔ lí),北魏文穆帝元勰之女,逝世日期530年
北魏文穆帝元勰(473年~508年),字彦和,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宗室名臣、政治家、文学家。文成帝拓跋濬之孙,献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

寿阳公主刘兴弟。 刘兴弟(383年~444年),南朝宋公主,南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嫡长女
-------------------------------------------------------------------
说道黄花闺女的由来就要提到宋武帝刘彻的女儿,寿阳公主字莒犁 (jǔ lí),从小就长得漂亮,长大以后无论是穿衣还是打扮也成了很多人模仿的对象。

期间出现的错误有三个

刘彻 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 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之子。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是在汉武帝刘彻之后的公元386年到534年才出现,期间相差至少四百多年,北魏文穆帝元勰(473年~508年)跟刘彻之间间隔了近六百年,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交集。寿阳公主字莒犁 (jǔ lí)死于公元530年,那时候已经晚于花木兰很多年了,也就是说她不可能做出早于花木兰的贴花之事。

花木兰(412年——502年),
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其嫡长女寿阳公主刘兴弟(383年~444年)比花木兰早出生30多年,因此贴花黄非他莫属,经过她的传播,民间才有贴花之习俗,才会有黄花闺女一词被逐渐确定下来之说。

无论怎么算,汉武帝刘彻与宋武帝刘裕之间间隔四百五十余年,刘裕据今天至少一千六百年的事实无可改变!!!!!哪来七百年之说?!

中华文明五千年,期间很多奇闻异事,但年代万万不能搞错!!!!

金水木火土 发表于 2024-5-7 15:54:03





    这篇帖子出现以后,在时间上我在千位数字上少算了一个“1”,使1600多年少算了一千年,酿成过错,实际上我比较熟悉的全身心向佛的梁武帝萧衍梁朝, 即南梁(502年-56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距今都有1515年。

   为了反省,我自己采取“禁言”三天,错了勇于承认,接受别人批评,理所当然,虽然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但极易引起误会,所以,错了就知错就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人不怕犯错,知错认错并能迅速改过就能使坏事变成好事!

金水木火土 发表于 2024-5-7 16:58:23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也叫《窦娥冤》,又名《六月雪》: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故事原型来自《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全剧四折一楔子,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张驴儿陷害、昏官桃杌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年仅七岁的她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与蔡氏之子成婚,可成婚没两年,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孛老, 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嫁给张孛老。蔡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没过几天,蔡婆婆生病了,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不舒服要呕吐,就让给张孛老喝了。张孛老中了毒,在地上翻滚几下就咽了气。张驴儿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父亲,恼怒不已,便把杀人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不问青红皂白,便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窦娥受尽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大了,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下毒。于是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去处决。
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刽子手行刑后。窦娥的鲜血竟然一滴都没有落在地上,全部飞溅在了高挂的白布上。当时围观的百姓暗自称奇。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密密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那时候正是六月夏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惊呼:“这窦娥真是冤枉的!”
接下来,楚州果真大旱了三年。所有人都相信窦娥的冤屈,为窦娥抱不平,直到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返乡,窦娥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贪官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金水木火土 发表于 2024-5-7 17:15:39

    古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释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把这古人总结的经验举一反三,对照自己,要求自己,永远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题解,“黄花闺女”------“黄花闺女”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偏要叫做黄花,而不是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