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趣谈
婚俗趣谈结婚是人生中一件最大的喜庆事情,因此,隆重的仪式是决不能少,也就形成了民间婚事风俗。试想一下,一个女儿家家,从出生,由母亲‘屎一把,尿一滩’地把女儿拉扯大,多不容易呀!现在,女儿养到二十几岁,突然要离去,将变成别家的人了,你说,父母能舍得?!所以出嫁时,母女哭在一堆,父亲在一旁也湿漉漉的泪眼低着头······乡俗称这是‘吵嫁’。因此,男方娶亲这天,一定要用隆重的仪式,以示尊重女方!我六七岁正值解放初期,村里有个姑娘出嫁。虽说简单点,也摆了几桌酒席,请来了专业养马人,新娘是骑马送新郎家。也没什么仪式,新娘也不到祖堂辞祖,只在自家门口放鞭炮出行。我正在换牙期,一颗大牙脱了很久,临行时,我张开嘴巴,让这村姑摸了下大牙缺口,说是能很快长出新牙。那时,都是请养马专业户用枣红马送姑娘出嫁。早先称结婚为‘拜堂’,新郎家还要请高腔曲班子喜庆一番。曲班还唱《观音送子》,村里伙伴们还要闹新房——也就是要点香烟、糖果稍稍嬉闹一番吧。文革期,一切都移风易俗嘛,结婚也一样。我是1971年结婚。那天,娘家是大舅子手提梳妆台陪嫁,再就是我和新娘子,没用媒人,共三人,像请新客似的步行十里路,把新娘子接到家里。没用乐队,也不放鞭炮。女方出嫁没辞祖,男方我接新妻来也没拜祖。非常时期呀,都这样! 呵。七十年代末,开始用自行车装饰一条红绸带去接新娘。那时村里的自行车也特别少,用自行车接新娘,是很体面的事了。一九七八年我叔叔家有个二婚女,再婚远嫁湖口县流芳何家,二、三十里路,也是用一部自行车接去婆家的!九十年代,打工潮兴起,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里有了轿车。小伙子结婚也就改用轿车接新娘啦!婚纱、口红加新颖发式,新娘更漂亮了;乐队改用打字号西洋乐器;迎亲队伍进村时,鞭炮由多人分段燃放;新娘进屋,有人从楼上抛洒糖果,大家纷纷争抢;小孩还到新房讨要糖果、香烟;酒席更丰盛了,喜庆氛围更足了。春节期间,是结婚拜堂的最佳期,公路上几乎天天有迎亲队伍通过;熟悉的音乐,总会引得村里一些男女老少争相观看。二十世纪的年轻人结婚真热闹。迎亲的轿车就有好几部;新娘进村拜祖,烟花、爆竹响成一片。最后,由主持人风趣地主持婚礼仪式!我邻居在景德镇有个很大的家具行,有钱。那年他儿子在乡下结婚,很是气派了一番:家门口搭了个高高的婚礼平台,从城里请来有名的主持人主持婚礼,让村里人大开眼界。这种新潮,既有一种全新的文明气息,又喜气盈盈洋溢全村!时代前进了,婚俗更加有层次感啦!胡振金 2024年10月12日一个大地区,文化人肯定很多,我是散文作家,一起我的文章发出,立马有很多人看,多时有五十几万人次阅读量,现在是四天了,呵。我是文化热心传播者,当然要看看阅读量!这个大地区的传媒平台?有意思!, 这个大地区论坛,有几人发表散文?也就是我发表散文帖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