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狮山中学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一提到马东庙上的中学,有人会疑问马东庙为何年代的庙宇,怎么会和狮山中学有渊源。
传说狮山中学的旧址上,有一座庙,叫做马东庙,过去旧社会的时候,香火鼎盛,里面和尚最多的时候有5、6百人,庙宇建筑规模宏大。传说庙内设有机关暗室,人一走进佛殿之内,如有不尊不敬的行为,会被很神秘的鞭子抽打三下,如影随形,说是神佛的惩罚,讲起来挺吓人的。
一座有5、6百个和尚的庙宇,从产生,到发展,再到人物,建筑应该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无风不起浪,老人的传说不可能没有丁点儿史事,也不可能纯粹是捕风捉影。
我在狮山中学读过一年书,生活过一年,尽量从记忆中去翻寻,去查找,真的听说过马东庙的传说,只是后来为何突然消失,记得不是太清楚。可能是殿宇内设置显示威严的被神鞭抽三下的机关,有恶僧利用它来作恶,结果事发,寺庙才遭受了灭顶之灾,从此消声灭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记载的痕迹。
不过我翻查了很多资料,史书,还在网上搜查,都没有找到都昌狮山马东庙的记载,有的只是多宝老爷庙,也许狮山马东庙仅仅真的只是一个传说,或者是有却没有记载。
我的初一、初二是在老家祠堂读的,刚好赶上加了一个初三,就去了马东庙,就是现在的狮山中学,读了一年寄宿生活的初三。
那时的马东庙,以前还有高中班,后来高中就去邻乡现在的中馆镇就读。
我的语文老师姓冯,一笔好粉笔字,语文课讲得精彩,印象深刻;数学于老师就是以后狮山中学的校长,物理于老师是副校长,政治汪老师后来担任了二届县教育局长。他有魄力,能力强,能做事,做实事,都昌的学校建设在他任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很多新学校拔地而地;教化学的是上海下放的知青陈老师,他本来有机会回到繁华的大上海,却一直没有回去,后来进了城,在县城中学工作,直至退休。
这位上海下放的知青陈老师,他和蔼可亲,爱生如子。化学课讲得非常详细,易懂。特别是每次考试过后,下了晚自习,班里的同学大多都去他的房间,挤在他身后看他解卷,讲卷。他不厌其烦,从来不发脾气,逐个讲解试卷上的错题,难点,直至我们弄懂掌握为止;还有就是他有时去上海探亲,回来总会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连环画图书来给我们看。八十年代前后,这些连环画图书可是难得的精神食粮,一句台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都会让人如痴如醉,如狂的,更何况是成图成册的名著经典图书。
后来听说陈老师完全有机会回上海,可是他放弃了,工作到直至他在县城中学退休,他真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都昌的教育事业,放弃了许多人都梦寂以求的大上海生活。陈老师他这种生活上的取舍,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守精神,真的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去深思,去学习。
那个时候,班里还有邻乡中馆的同学,胆儿大一点的,周末不回家的,晚上会到学校附近村民的地里去扒红薯烧来吃,山上捡的柴火烧的红薯,真的香喷喷,特别好吃,这味道还在。后来被村民发现了,勤劳善良的村民并没有为难我们,他们在挖红薯的时候,还在地里架起山上捡的柴,烧给我们吃。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同学好意思去偷扒村民的红薯烧来吃。
一年时间真的好快,在记忆的长河之中只是一粟,那一长条的瓦房教室,寝室,和盖瓦的食堂,从最靠东边的教室里,我以全乡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去中馆镇读高中。
后来毕业参加工作,几年后,又回转回到了狮山,因为作家同学李咸济先生的第一本书《月落乌啼》,在狮山中学发行,我代表单位参加了发行仪式,此时至今日,狮山中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栋栋楼房取代了以前的瓦房,教室,寝室,教工宿舍,食堂,软硬件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泥泞操场硬化了,去学校的羊肠山路,早已经是宽阔的水泥路,学校里书声琅琅,教室里明窗净几,成套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城里孩子们有的,狮山中学的孩子都有。
写在最后,过去狮山中学以前的马东庙,不管是传说,还是现在这史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和城里条件一样的学校,农村的孩子们正幸福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拼搏,奋进,聆听老师们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