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元宵之夜“黄龙升天“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时间过得飞快,还有二、三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了。
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灯,观烟花,看元宵晚会,这些电视上的节目和热闹,于现在的我,真少了这份激情和浪漫,一门心思只想独处,只想静下心来,练练毛笔字,看些书,搬弄一些文字,写一写文章,不过元宵过往的那些事,还是会从记忆的最深处,时时会涌现,在脑海里萦回缭绕,挥之难去。
小时候元宵这一日上午,母亲会做米粑,父亲会做灯鸡。父亲用米粉做一个大母鸡,后面做一个圆形的小筐,里面放上用米粉做的一群小鸡,好多个小圆米粑,看起来好象母鸡下的蛋;父亲还用米粉做一头壮实的猪,一头昂首挺胸的牛,还有羊、鹅等,非常有形象;再就是做一个禾杆堆,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这些用米粑粉做的家畜,还用从外面摘来的一种叫鸡眼睛的黑色小颗粒装饰眼睛,真的象极了,挺别致。现在想起来,都感觉父亲一双大手真的是巧妙,做的牛、羊、鸡个个形象逼真,像极了。还有可别小看这个禾杆堆,它可是以前农家养的猪、牛过冬取暖的"棉絮"和饲料,没有这些猪牛会冻死,牛也会饿死。元宵日的下午,父亲会带着我们兄弟,用一个木提盆盛着这些蒸熟的"鸡、猪、牛、羊、杆堆"等,用作祭品去散灯,就是去墓地祭拜祖人。
这样在农村老家叫做散灯,实际上就是祭祀,接着就是元宵晚上这一餐饭也挺特别讲究,母亲一直把它叫做散口粮,会多摆碗筷,企盼我们快快长大,添丁加口;另一个就是元"消",消与宵谐音。从除夕开始至元宵,亲朋戚友之间都拜年来往了,男人,年轻人吃了元宵饭,有的该挣钱去,小孩上学去,学徒学艺去,一家人坐在一起,摆好碗筷吃元宵饭,叫做散口粮;还有就是家里过年,招待完客人剩下的过年肉,猪耳丝,口心,内脏等等,今天晚上可以饱餐一顿,就是全部消费吃掉。不比平时,桌子上的肉不可以随便吃,今天就是过元"消",可以全部消吃掉的意思。
现在的人们生活幸福,不讲过年,就是平时想吃肉,有钱随处都可以买;不比我们小时候,招待客人亲朋戚友的一碗肉,会从正月初一日一直端到初七日,直至元宵。这期间哪怕是看着桌子上,天天在饭上蒸的香喷喷的肉,都不会用筷子去夹一块往嘴里放,来往的亲戚客人,也只象征性的用筷子夹粒肉碗里的豆鼓尝一尝,至多是夹一小块肉。因为很早以前缺肉的日子都一样,彼此心知肚明,肉碗只是个摆设好看。
吃完了元宵饭,就准备去舞龙。在舞龙以前,先要去龙筋田里拦龙,我曾写过一篇《龙筋田》的文章,里面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再叙述,直接写舞龙。
一直以来,我大村子有四位公祖,四个小村子,我周上和老屋里一起舞黄龙,以前就是禾杆摘的龙最大,叫黄龙;冰丘村里要经过我周上村从长堰边上,大堰撞坑旁的龙筋田里赶龙过去,我这里要拦截,港上村好像不舞龙。
现在不用摘龙,村里买了一个布龙,舞龙时家家都要到,舞龙头的人还要家家赏彩:比如人家娶了媳妇儿,你要赏彩人家早生贵子;还有人家准备建新房子,你要赏彩人家造"府堂",前面造个龙缠树什么的,后面造个七进堂;还有家里有小孩读书的,你要赏彩人家小孩将来会金榜题名……总之都是祝福之类的吉祥语,村里人家家户户都高兴。这些都是舞龙进门的喜庆,人们对未来生活寄予的美好愿望和祝福。
龙进门的时候,每家都会上香,平时12根,闰月就13根,一节龙身上一根,还有糖花生果子之类,放鞭炮迎接,前面打旗得的,舞龙的,敲鼓乐的,还有跟着凑热闹的,大人小孩绕厅堂一周,喜庆洋洋,节日里元宵气氛异常浓烈。
舞龙时:比如村里二栋房子在一起,有的人就计较这龙要先到自己家里,如果是后到自己家,会找舞龙头,带路的人理论;还有就是有人特别计较龙最末尾来到自己家里,也会很不高兴。甚至把一年来不好的运气,都归咎于这龙到家的先后顺序。
事实上这舞龙只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热闹,至多是一种习俗的延续,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运气好坏,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从我村历年舞龙的过往分析,越是计较的人,好像是越不顺利,倒是不计较的人,还精神气儿,运气儿好得很,人顺财也顺,生活过得美好。
你说一个禾杆摘的龙,亦或者是现在买的布龙,真的有灵性,有龙气,会给人带来好的运气,这未免也太天真虔诚了!要是这样的话,自家何不也摘个龙,亦或者是买个布龙,一年四季供奉在家里,布龙能保证你家会生下个"龙崽儿",这事可能吗?现在是什么年代,还有这种想法,未免太过幼稚了。可千万别像隔壁村的老二,把村里的布龙供奉在二楼,一不小心香火,把个二楼,包括布龙一起烧个干净,要不是发现及时,损失可就真更大了!你说要是布龙真有灵性,还不一龙尾扫过去,这火不就灭了,何至于把老二家的二楼,还有连布龙自己也一起烧了。
这倒是闲话,不过现在可比以前好多了,年轻人大多都走出去了,有文化,也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人也开明多了,思想更现代些,少有人再计较这些先后的事,彼此和谐得很。大家元宵聚集在一起舞龙,图的是一个热闹,一种喜庆,一种吉祥,一种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习俗。
以前舞完禾杆摘的"黄龙"后,大家还要聚集在一起观看"黄龙升天",就是在一起把禾杆摘的龙,香纸堆在一起灿龙,送"黄龙升天"。这12节禾杆摘的龙身,闰月有13节禾杆把,加上一个庞大的、能一开一合的篾摘龙头,还有每家的香纸,放在一起烧,一时真的会烈焰腾空,夜幕下红闪闪的一缕缕巨大火光,真的犹如一条长龙,一直会往天空高处飞去,遁入夜幕下周上老屋村漆黑的天空,直至看不见,"黄龙"还似真的升天了!这也是元宵舞龙人们最高兴,最兴奋,最激动的时刻。特别是村里长辈,还会虔诚地对着往天空飞升的"黄龙",实际上就是灿龙所产生的火红烈焰去祈祷。只不过现在是布龙,人们只是灿些香纸,这布龙还要供奉着明年再来舞龙。
"黄龙"化为熊熊火光巨焰"升天"之后,剩下的是年轻后生,再敲着锣,打着鼓,放着雷公鞭炮,先绕着周上老屋村打圈圈,再向东边坳姑里"赶舍得",就是驱赶瘟神(猪瘟,鸡瘟),一边跑,一边赶,一边喊:"舍啊勺!舍啊勺!"
这一阵阵宏亮有力的"舍啊勺!舍啊勺",循环往复,一直在周上、老屋村清澈、静谧的夜幕上空久久回响,经久不息,直到进入了梦乡,这声音还会在梦中回响。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去乡下舞龙了,但是这驱赶瘟神,祈求风调雨顺,鸡鸭成群,年轻人往坳姑里"赶舍得":"舍啊勺"的声音一直在记忆的最深处。好在现在人们生活幸福,口袋里多少都有些钱,鸡鸭牛羊市场上随处都有得买,也不愁鸡瘟,猪瘟了,这瘟病有专门的畜医能治好,但是这"赶舍得"的习俗却还一直在延续。
写在最后,老家的元宵文化丰富多彩,内涵深厚淳朴,处处充满着感恩和美好。这散灯祭祖,吃元宵饭散口粮,舞龙赏彩,元宵的喜庆,"黄龙升天"的美好想象,"赶舍得"的习俗一直都在。尽管儿时的父辈,爷爷辈的人大多已经不在了,但是这种元宵文化,却一代接一代,一直在延续和延伸;一些糟粕落后的内容,为先后秩序理论等,这些落后的思想在不断地被摒弃,如今不再有了;留下来的都是更先进,更现代化的,村民更加和谐,赋予了元宵传统文化新内涵的文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