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外屋熊氏祠堂碑记
2023年5月5日
通过宗教神明信仰实施教化,有律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建立庙堂,崇尚功德,民族才不会消亡。因此古人在营建宫室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建造宗庙,当代在建国之初,树立纪念碑为后代作为楷模,二者在祭祀的方式虽有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然而家族和国家的迅速兴起,并非不信仰神明就不会存在,能够继承和光复先人功业,为何是有祭祀的家族和国家最多呢?大概是他们的精神有了安置之所,因此继承方面能够仿照前人 样子加以修治,无形的神力,又不知不觉赐福给后代子孙。因此而论,祠堂的由来,难道不是一件高尚之事吗? 我的先祖,最早源自有熊氏,是轩辕黄帝的后裔,颛顼帝所出的子孙,在楚国传递王位,经历了八百年,共计二十九代三十四位君王,直到楚国灭亡,君王的太庙被湮没毁坏。等到汉代至唐代时期,家族世代在豫章(江西中北部)沿续,因屡有在朝廷任职,开始建立大夫的祀庙。从熊建公开始,居住在丰城的善坑(丰城市秀市镇),传至熊本公在鄱阳为官,又迁居至南昌县的南岗(南昌高新区麻丘镇),在此传至六代熊汝夔公,迁居至新建县大溪,这些祖籍地均有建立家庙。熊汝夔公之子熊觉祥,在襄阳府(湖北襄阳市)任通判,生子三人,都因元朝末年的动荡,隐居不仕,次子熊均德乘舟游学白鹿洞书院,停步凝望龙溪,喜爱这里的风景又与圣学之所相接近,于是在明洪武初期,偕同侄子熊以政徙居在此地。 自从创立龙溪熊氏以来,历经几代建立宗祠,每年定时祭祀,从未有过间断。直至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恣情无所忌惮,熊氏宗祠被昏茫无知地毁于“破四旧”,后来政治平反,人们开始醒悟,商议回到正道风气,敬奉先祖宗祠。六百年里(1368~1976),龙溪熊氏已分立成多个村庄,族人有二千余人,迁徙外地建立宗庙的人数,更是无法统计了。因族人众多且繁衍庞大,路途更加遥远,祭祀变得拥挤,是应该在各村分别祭祀,致力于各支祠堂。所以外屋熊氏祠堂,乃是熊以政公这一支派祠堂,原址在戊寅年(1998年)毁于洪灾,当时九江决堤,村庄半数以上被洪水淹没,于是选择在高地,重新建立村庄。考虑到人们灾后重建无暇顾及,便简单建造了临时祠堂,期待以后解决这个问题。自那以来已有二十年多年了,日积月累,岁月盘剥,被风雨浸渍,祠堂已出现崩塌之色,简陋的太过严重。族人在春节祭祀时聚集,族中男子举行拜谱仪式,占半数族人等候在外面,没有办法弯腰作揖,履行屈身跪拜的仪式,人们看到这些场景,没有不发出感叹。确实因祠堂的破败与其制度不符,明洁诚敬的祭祀也失去了原本的庄重,若想符合祭祀的仪礼,应该迫切地去重新修建。 因此族人聚集,共同筹画新建事宜。而此时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逐渐流传开来,世界变得衰败、不景气,人民的庆事不能够举办,又白白耗费了几年时间。众人内心盼望之事,却在等待中没有期限。考虑到事关习俗、教化,理应去克服,激发和鼓励家族子弟之事,怎敢再去延缓。从此大家齐心协力,无所吝惜地用心去推动这件事,村中男子都捐赠一万元,共计筹足了三百万元资金。在村的中心地点,更加扩大规模,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勘察地基,确定方位,各支房族委派人员监督工程事宜,招集工匠,准备材料,尽心尽力,不到一年时间就已经宣告完工。正当竣工那天,族中长者奔走相邀庆祝,老人小孩互相提携搀扶前往报喜,全族都感到荣耀,关系也变得更加和睦,出嫁女子回村探望,一同在台上歌唱,愉悦欢庆的场景,可以称得上盛大了。 有人说:“在创新科学的时代,崇尚唯物主义思潮才是本质,国家大力发展复兴,尤其注重在乡村振兴方面。像这样的风气习俗,有什么样的益处呢?在改变坏的风俗时,又有哪些是符合适宜呢?”孔子说道∶“国家在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方面,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在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方面,没有比兄族和睦、团结更好的了。在转移风气、改变坏的习惯制度方面,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在国家和人民安定方面,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这些古代优良传承就是最好的答案了。于是在此建造高台(祠堂),演奏乐歌,不正是古人修建宗庙时,演奏《清庙》和《象》曲表示崇敬祖先功德的仪式吗。那些排列整齐的歌舞,不正是古人祭祀跳《大武》、《大夏》舞蹈时,表达对祖先敬意的证明吗。多么美好呀!怎么能没有记录呢。于是陈述事情的经历过程,彰显这件事情的功绩。至于登上楼台最高处,[url=]张望[/url]向远方,观赏天地间的风景,炫耀祠堂的规模,并不是我族人的最初心愿。而是为了让以后的门人子弟,在观看这些历史遗迹时,如同亲眼所见一般,六百年后的今天,有同样的感受想要告诉我们,写一篇文章作为信件,相信我的家族后继有人,并且延续不止。 公元二零二二年岁次壬寅某月某日 榖旦 以政公十八世孙 乔木谨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