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何出何处何意。这种钻研精神固然可佩,但这种做法似乎太过了。 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是成不了物理学家;会背涌《理想国》也成不了哲学家;会背诵数学原著,更成不了数学家。上学时,特别佩服法拉第,因为给我两个线圈一根铁棍子,让我去发现电磁感应,打死我也发现不出来的。牛顿、法拉第,特别是爱因斯坦,这些杰出人你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并对世界以改变。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在于有了思想后的创造。 二战期间,有一位英国将军深入敌后,很不幸被德军堵在了地窖里,德军在头上翻箱倒柜,将军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可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又伸手来要,理由是:这一块太没味道。将军说:没味道很正常,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编这个段子是要说明,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甘蔗再甜,吃别人的渣总是没味。 曾有人说过,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 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窃以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以前钻研四书五经,现在又钻研《红楼梦》、《三国演义》。我承认我们这一代人在这方面差得很远,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都只是几本书,若硬要将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很可能过犹不及,反过来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 不妨读点国学,学点科学,持乐观进取心,定有所成。(代仁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