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日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叶,重五分明是端阳,十毒之日墙上贴
2024年4月27日 再过一个月多就到了端午,也即公历6月10日,这一天就是农历的双五,亦称端五、端阳,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与赛龙舟的由来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是称“初五”;农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也称重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端五也叫“端阳”。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辟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然而,大多数现代研究者认为,端午源自上古先民对河神的祭献活动,故称为端午祭,它诞生的年代远早于屈原生活的战国时期。农历五月是中国南方的雨季,也是水稻种植地区庄稼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候,更是一年中河流泛滥的起始。五月初又是气温升高、害虫爆发、疫病孳生的时节。中国传统上认为五月是“恶月”,诸事不吉。先民们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五月向神祇献祭,既是祈求风调雨顺,也是为了祈福驱邪、保佑平安。 端午祭吊大约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的水稻种植区,这一区域传统上被称为百越族,包括吴越、闽越、南越等。从历史记载来看,在吴、越、楚地,端午祭吊都有不同的祭祀对象;战国时期,越国灭吴国,后楚国灭越国,终为秦国所灭。到了汉代,端午祭逐渐集中到屈原一人身上,有一首联,专门刻画屈原的品质内涵:“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并逐渐转化为端午节;端午节常见习俗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包粽子、赛龙舟,还有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等,这些习俗大多都跟祭祀、祈福、禳毒、驱疫有关。在水中投入粽子源于对河神的祭奠,捆粽子的五色丝线源于瘟神(十毒);甘棠湖作为载体,继1977年纪念伟人畅游长江后又在甘棠湖中调集九江各游泳健儿组成游泳大军,巧好笔者就是是汽运公司游泳队长,自始至终参加了纪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