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饭是与人们家庭生活联系紧密、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历史悠久,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然而它的品质及处理方法,极具时代特色。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人们三餐难断,好少有剩饭,偶尔有之,也不过的粗食而已。尽管粗劣却倍显珍贵,时人皆认真对待:最起码的是留待下餐备用,更有甚者,以剩饭为“饵”,佐以鲜蔬,做成汤饭,如此反复,直至不见米粒为止。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有明显好转,每餐饭毕,收拾残局者,发现有剩饭,便呼大唤小,分而食之,省得盛个盆碗什么的。
两千年后,三餐之忧已成记忆,剩饭自然多了起来,但从健康角度出发,过夜的剩饭大都是,直接用来喂鸡、鸭、喂猪。
如今的小康社会,生活水平今非昔比,菜品也与时俱进,吃的饭也相应减少,剩饭量也大不如前,面对少许的剩饭(特别是晚上)都因晚上少吃为宜,而选择弃之不惜。
生活常态中的剩饭,虽细小而平常,然内中有深刻的内含。正所谓“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