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92 - 8559171
  • 新 闻 有 奖 爆 料 热 线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水木火土

[生活杂谈] 自称方天命者带着妹妹方天姣和武松、李逵、在设有关圣的像前结拜生死之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12: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武松的断臂是由包道乙用剑砍伤的‌。在《水浒传》中,武松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被包道乙用飞剑砍中了左臂,导致手臂受伤。武松为了防止伤口感染,最终自断左臂。‌包道乙是郑彪的师父,擅长道术。在战斗中,包道乙使用飞剑攻击武松,导致武松左臂受伤。尽管武松勇猛无比,但在这种超自然力量的攻击下,最终不得不自断左臂以保全性命。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17: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彩票是一种以抽签给奖方式进行筹款的凭证,也称为奖券。‌它的英文名称是“lottery ticket”。根据《辞海》的解释,彩票俗称“白鸽票”,是通过抽签给奖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筹集的凭证。
彩票的种类主要包括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此外还有即时开奖的彩票。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是两种主要的类型,福利彩票通常用于公益事业,而体育彩票则用于支持体育事业。

彩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彩票形式出现在中国明朝中后期,当时称为“跑马票”。随着社会的发展,彩票的形式和用途也逐渐多样化,现代彩票不仅用于筹集资金,还成为一种广泛参与的娱乐方式。

彩票最早出现在二千年前的古罗马。南宋时期也有类似彩票形式的博彩。

根据我国民政部在《中国福利彩票管理办法》中的表述,福利彩票就是指以筹集社会福利资金为目的而发行的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供人们自愿购买并按特定规则确定购买人获取或不获取奖金的有价证券的。
国家发行彩票的目的是筹集社会公众资金,资助福利、体育等社会公众事业发展的,财政部是彩票的主管机关。彩票的发行须经财政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的,并由国务院批准的彩票发行机构发行,其它任何部门无权批准发行彩票的。
凡未经批准擅自印刷、发行彩票和发行变相彩票的,以及违反批准的规模和办法发行彩票的,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经济和刑事责任。可以在全国发行的彩票只有中国体育彩票和中国福利彩票。
彩票在我国发展已经有十几年了,随着彩票成为平常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彩票因为自身的魅力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彩票产业也逐渐形成规模。
博彩它永远会存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一样罢了,在我国,彩票是一种政府发行的合法购彩方式。
中了运气好,不中当给社会贡献福利了。玩彩心态很重要!

心术不正者老想着一夜暴富,以至于经常会神经质的去购买一定数量即以心理安慰的,也有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大量购买甚至不惜代价借钱购买,于是债台高筑!!!说穿来就是一种强迫症了。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小说一种过去向度的,以虚构叙述者意图为解释中心的散文体语言叙述文本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也”,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小说的奠基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当历史进入唐代小说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
二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三是文人笔记。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文人笔记大都记载一些轶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间娱乐消闲。各朝代都有茶馆饭店常驻的说话人、说书人,以话本为基础,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说一段(小说),以吸引客人每天回来听书,希望保证生意兴隆。

明清以来,小说更多的是演变成了一种虚构式、幻想式,甚至于有一部分历史性题材小说也添加作者的虚构场景。
明清时期小说开始走上了文人独立创作之路,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明清这一段时间内涌现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流传于世。如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明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

正因为有虚构的场景,在拿这样的小说评说历史的时候,我们就得分清史实,不要以错误言论来对待历史事实。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方腊手下的八位上将,如方杰、吕师襄、庞万春等,个个勇猛,能征善战,对梁山义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方腊的“江南十二神”更是战斗力强大,多次击败梁山好汉。除此之外,还有八位骠骑将军和“浙江四小龙”组成的水军,使方腊的军事实力异常强大。梁山英雄和方腊的对决,成为北宋末年最激烈的历史事件之一。尽管梁山英雄曾一路胜利,但在面对方腊的八位上将和众多勇士时,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损失了70位大将。最终,方腊在朝廷军队的合围下败北,他的起义军歼灭七万人之多。虽然方腊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但最终还是未能抵挡朝廷的压力。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历史往往由英雄和反抗者书写,他们的对决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为什么都喜欢在关圣面前结拜,那是因为关公是最讲信用的!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义军仅仅只有区区的三十六人,所以朝廷压根儿就没有把宋江一伙人放在眼里。张叔夜早就听闻宋江大名,于是他派出了探子,将宋江起义军的情况打探得是一清二楚。
两军交战后,张叔夜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先是令部队假败,把起义军引诱上岸,然后一把火烧掉了起义军的船只,断绝了起义军的后路。
最后张叔夜派出重兵将起义军团团围住,深陷绝境的宋江只好投降。至此,轰轰烈烈的宋江起义不到三年时间就正式落下了帷幕


虽然野史,特别是演义,很多都记载了宋江参与了平方腊之战。但是根据《东都事略·徽宗纪》的记载,朝廷平宋江在平方腊之后,所以宋江根本不可能参与平方腊之战。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和高俅、方腊等人,其实压根儿就没啥关系。他只是北宋末年一次很小的农民起义而已。

明初的《水浒传》之所以内容日益饱满,直到今天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那只是因为施耐庵是将元末农民起义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故事虚构在宋江身上的,施耐庵本人也曾加入了反元大军,追随在张士诚身边,做了“博士”一职,为之出谋划策。不久之后,施耐庵发现张士诚不仅胸无大志,而且还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原本心怀大志,一心辅佐张士诚逐鹿天下的施耐庵失望至极,心灰意冷之下,便托词照顾家中老母,离开了张士诚大军。临别之际,好友鲁渊、刘亮等人前来相送,壮志难酬的施耐庵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来抒发了自己慷慨悲痛的心情。此后不久,张士诚兵败身亡国灭,而此时的施耐庵,正在山东、河南等地游历,后来回到兴化老家,继续完成没有写完的小说《江湖豪客传》。

明朝初年,朱元璋屡次下诏征召施耐庵出仕,但施耐庵志不在官场,只在山水之间。他在四面环水的施家垛筑舍安家,抛弃名利诱惑和世间的纷扰,潜心和弟子罗贯中在这世外清净之地著书立说。

到过杭州的人或许隐约的能感受到水浒传当中的一部分传奇经历,这其实就是施耐庵自己的切身体验!!!!

水浒传当中的宋江之流既不是农民队伍,又不算起义,充其量只是占据山头的草寇,这还能说是农民起义的故事吗?
梁山在王伦时期,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土匪强盗,做着杀人越货的勾当,和当时的二龙山、少华山没有任何区别。晁盖上山以后,先后为救白胜和宋江同官府打了几仗,但只是为了救人。宋江上山以后主动出击打了几仗,但目的不是救人就是抢粮,打完就撤回梁山。自始至终,我们看到梁山的范围没有出过那八百里水泊,除了“替天行道”的口号,也没有类似任何政治纲领,更没有设立什么府州县等相应的政权管理机构。

占了个山头就满足了,日常消费主要靠抢,这能叫起义?实际上因为队伍里有大量的之前官场上的官员,其中很多都是原本工作生活很幸福,只是被梁山用各种手段胁迫上山的,这部分人不可能有强烈的反抗朝廷的意识。
----------------------------------------------
与之成强烈对比的是真实的方腊起义军——这个由贫苦农民出身带领穷苦农民们起来反抗的,并且遍及东南半壁江山,初步建立起了政权及各级行政机构的真正的农民起义。正因为对朝廷有着无比的危害,以至于北宋政府子自身都非常腐败情况下,依然出兵先行彻底剿灭,宋徽宗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
宣和三年(1121)正月,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由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进发。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经过苦战,因粮尽援绝,被迫退出杭州。杭州失守,起义形势急转直下。
宣和三年(1121年)三月初,义军再次进军杭州,不胜。宋军杨可世、刘镇部攻陷歙州,王禀部攻陷睦州。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初二,衢州失守,义军将领郑魔王被俘。十七日,婺州失陷。十九日,王禀部攻陷青溪县。方腊带领义军退守帮源峒。王禀、刘镇等各路宋军会合,层层包围帮源。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二十四日被杀。
方腊被俘后,义军各部继续转战浙东各地。童贯派郭仲荀、刘光世、姚平仲等领兵分路镇压。
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台州仙居县义军由俞道安带领,从温州永嘉县楠溪攻占乐清县,义乌县义军据天仙峒,寿昌县义军据月溪峒,与宋军激战,天仙峒、月溪峒相继陷落。兰溪县灵山峒义军胡姓、祝姓二将与宋军刘光世部奋战,胡、祝等一千六百多人战死。越州剡县裘日新与宋军姚平仲部作殊死战,裘日新在桃源(今浙江新昌南明街道桃源村)战败牺牲。
宣和三年(1121年)闰五月,宋军姚平仲部攻陷台州仙居境义军据点招贤(今浙江临海西)等四十多峒。方五相公、方七佛部义军接连失利。
宣和三年(1121年)六月,仙居义军吕师囊转移至黄岩,宋军折可存部自三界镇追击。义军扼守断头山。宋军以轻兵从山后偷袭,义军战败,吕师囊等三十多名首领牺牲。
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俞道安部义军从乐清攻打温州,战斗三十多天,不下,转入处州境。
宣和三年(1121年)十月,俞道安在永康县山区被宋军包围,英勇战死。此后,义军余众在各地继续坚持战斗,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才完全被宋军镇压下去。
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的揭竿而起,威震东南,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动摇了大宋王朝。这场战乱给两浙路人口带来了重大损失,宋朝的经济命脉被切断,富庶的江浙一带千疮百孔,本就被冗兵拖累的大宋国库更是雪上加霜,为五年后的靖康之乱埋下了伏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bbs.jjxw.cn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赣ICP备0901490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