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第一次顺江东下却买油钱不会买盐)
(苏轼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就更扬名中外了。
至今,这篇文章作为文采出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中学生学习古文的范本)
(芙蓉农场及芳湖图片)
小学6年的读书期,是我一生最重要的奠定人生基础时期,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如同一块空地,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基础打得不好,根基不牢,如同沙滩上建楼房,一遇波浪,一冲就垮;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只有根苗正,才会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如果方向偏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长大方向会越来越偏,那就要出大问题。我一生接受在校教育只有9年,小学就占了6年,(后来在我38岁那年,江西开考了自学考试,我得以有一个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一举两年拿到大专文凭)这六年无疑对我一生的行为将发生深刻的影响。
初中升学考试业已结束,有极少数同学不再上学了,他们有的会去学建筑砌工,有的会去做木匠,还有去踩三轮拉客搞现钱的(这在当时是很时兴的)。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了继续升学。升学考试结束后,因为即将要读初中了,就这一年没有任何作业和功课。所以这一段暑假期,感觉特别漫长。
那是1961年8月,正值暑天,天气炎热,母亲要我去彭泽探望一位姐姐。这位姐姐长我两岁,是我头上的一位姐姐,按男女排序算,应算是5姐。5姐从小就送给了人家,1956年全家落户九江后,13岁的她从江北一个劲地往九江跑。父母收留了她,并让她也在九江滨兴小学念书,她在这个年龄段读小学一,二年级却很难读得进去,还不到四年级就自动辍学不读了,自个儿去了彭泽,在那里去生活,那年她才16岁。第二年,她在外生活了一年,究竟生活得怎么样,父母时刻惦念着她,父母见我在家歇暑假,就叫我去彭泽一趟,代老人去看望她。临行时,母亲给了我1元3角钱,嘱咐我在路上渴了,买瓜吃,并给我买好了去彭泽的船票。那天一早,天气晴好,我上了船,是一只内河中型柴油动力性轮船,专营九江到安庆客运线路,客舱分5等,3--4等可躺着休息,母亲给我买了一张5等舱,只能自己找位子或站着,记得一张票价0.80元钱。反正两个小时多一点就会到,我第1次坐这么长的距离的船,新鲜的劲儿几个小时都用不完,一心一意想把岸边的景色看过透彻,哪有时间去坐去躺。
这次坐船去彭泽,我以15岁的年龄,第1次欣赏了长江两岸的美丽风景。
滔滔长江水,奔流永不息,承载着客货运输的大小船只,江面有着比公路更为繁忙热闹的现象。远处和近处传来一阵阵汽笛鸣号声,常有船与船在江面会船,不时有着货轮的拖船拖带着一大排驳船装满着货物,用帆布蒙得紧紧的,所有这些都显示着江面的繁华。我先在船上跑了个遍,看了底舱的机器,一大排柴油机在那儿轰鸣作响,露在顶端的气门象小鸡快速啄米那样不停运转,发出哒哒的响声。小卖部设在船的中部,里面的商品要比岸上高出一倍,我揣摩着口袋里的1元3角钱,觉得小卖部不是我常涉足的地方。船舱前面的阅览室只有画报和报纸,没有我喜爱的小人书,所以在阅览室没呆多久,我还是跑到甲板上观看两岸的长江风光。
轮船审慎徐行,穿插于来往船只之间,行走在宽阔的江面上,远处江豚不时涌动,也来赶凑热闹,此时正届“棉花开蕊,稻子将黄”的时节,远处群树依稀,房屋模糊,远山静谧倒移;近岸则柳荫花红,魁桐飘逸,人迹可辨,近岸同行,更让人入目的是露出江面的一个个路标,象是一个个交通警察那样忠于职守,默默无闻地指挥着船只,不使船舶触礁,确保水上行驶安全。
船行一段时间后,离南岸越来越近,许多人离开座位和铺位,跑到甲板上指指点点 ,原来是快到湖口县了,只见南岸豁开一个大口子,口子以南,浩翰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流长江,与滚滚浑浊的长江东流汇合,粼粼碧波,一片苍茫,合流近50华里而湖水依旧不混,形成一条波涛滚滚的水波线,水波线以北,是混浊如泥的长江水,水波线以南则是一清如镜的鄱阳湖水。在这里江湖清晰,清浊分明,这与陕西的渭泾分明不无二样,此地也因此叫湖口了。有些乘客要在湖口下船,船的客运停靠码头就在一个叫石钟山的旁边。我站的位置最好,一口气饱览了石钟山的靠江风景。
石钟山位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眼前只见湖口地境向长江水面沿伸出一座海市蜃楼,又如眼前的蓬莱仙境,一山面临两水、两水共绕一山奇景妙地。但见山楼高约4--50米,山上树木苍翠,幽幽葱茏,隐约露出亭台楼阁,回廊曲转,石路通幽。在离水面的那段却是怪石斑驳,洞壁风痕相连,风景美不胜收。
据说石钟山得名还与北魏郦道元,唐穆宗年间李渤,北宋文豪苏东坡三位历史人物有关。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发出钟声是湖水与岩石击打的结果 , 率先得出“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李渤的观点是石钟山的得名是因为石头比较特殊,两个石头相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而苏东波不同意两位先贤的说法,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发出钟鸣般的声响,自以为谜底终被揭开。苏轼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就更扬名中外了。至今,这篇文章作为文采出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中学生学习古文的范本。究竟此地为何叫石钟山,却引出这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来,我想终究还要回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中来,东坡先贤的清高独傲,孤芳自赏难免为后人留下一丝丝瑕疵来。
石钟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曾发生过多次大战,如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战、太平天国石达开与曾国藩之战等,现仍存有太平军营房壁垒遗址——太平遗垒。见景生情,我正在对石钟山有着许多遐想,一声汽笛长鸣,让许多观看风景的人纷纷回到了原座,我虽仍然站在那里,看着船冉冉离开码头,石钟山也也慢慢离去,逐渐变小,船拨正航向,顺江东去。
船很快驶向江心,加足马力,轰鸣向前。九江到彭泽长江水域一直很宽阔,水势平稳,坐船是最舒服的旅行。船一到江心行走。两岸就变得小了好多,原来岸上挑沙的人群,模模糊糊,结成一块,似蚁动影移,依稀难辨。船很快驶进了彭泽水域定山境内,彭泽的长江水域江岸线是全省最长的岸线,全长46公里,占全省的江岸线的3分之1。此时我看两岸也没什么风景可看了,就走回船舱,找一个地方想眯一会。自昨天母亲告诉我要去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几乎兴奋地一夜没睡,我这一眯盹儿竟眯着了。
等我醒来时,船已快靠近彭泽码头了。只是恰好安庆一班上水客船占在码头下客,我们乘坐的班轮只好在江心等靠码头。这就给我第一次欣赏小孤山提供了充分的时间。船上的人群不断的指点着,议论着: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与对岸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隔江相望,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高约100多米,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每当长江退潮时,小孤山脚下已成陆地,人们步行就可上山,不受江水困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小孤山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出,启秀寺、一天门、龙耳洞、龙角石、关圣殿、弥陀阁、藏经楼、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竹林、御诗碑、梳妆亭等十余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山上古刹启秀寺供奉有妈祖圣像,是中国长江中唯一一座妈祖庙。据《安庆府志》记载,庙始建于宋朝,明改建命为“天妃庙”。庙供奉“安济夫人”。安济夫人又称天妃,福建莆田县人,宋代都巡检林院的女儿。幼而事佛,死后立庙祭祀。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睐,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小孤山之所以称小孤山,主要是为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山,如步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在船上观看了小孤山全景,听得了人们的议论,第1次对小孤山有了神奇般的感觉,成人后虽多次上小孤山,还跑到鄱阳湖多次去看大孤山,在小孤山问询抽签,但这作为第1次,虽未亲临上山,它的影响仍是令人一辈子难以忘怀。
船靠了码头,我上了岸。60年代彭泽县船码头不算十分繁华,但应时小卖还是应有皆有。我看见一摊贩在买午饭,0.30元可买一碗带菜的饭,我摸了摸口袋的1.30元钱,现在也是吃饭的时间,但又一想,如果能赶到5姐那儿,这0.30元钱不是可节省了吗。于是,我向行人打听,到芙蓉镇怎么走,有人告诉我离县城下一个大坡20来华里即可到达。我想了想,还是走吧。我迈开大步,快步流星似地往芙蓉方向奔去。
刚才船在江面行走,江面风大,还不觉得炎热,这一路飞奔,身上的汗珠如泉水涌出,上衣都湿透了。好在都是公路,特好走。走到一处一边是山崖峭壁,一边有一块大石屹立在路旁,此石奇形怪状,有几棵大树那样粗,有10多米高,这是芙蓉镇口的自然性标志。我在家来的时候就打听到怎么走才能到5姐那儿,我问了一位过路人,“往张家湾方向,去芙蓉农场二分场怎么走?”,行人详细的向我作了介绍,我立刻向左拐进了一条小路,往张家湾的方向走去。这里是很大的国营农场,有好几个分场组成,且分工很细,比如有种植棉花的,有种植蔬菜瓜果的,还有畜牧,鱼塘养殖等等,我去的二分场就是种植蔬菜瓜果。一路上只见各种瓜藤蔓延在地里无边无际,藤上结着一个个香瓜,八分瓜,还有西瓜,都静静地躺在那里。我走得急,又渴又饿,真想找人讨一个瓜吃,可偏偏附近就是一个人没有。我只好望梅止渴,继续前行。又走了7-8里地,碰到人一问5姐名字,果然大家都认识,地里的人也越来越多,转眼到了二分场,已是到了下午才找到了5姐,姐弟两有一年没见面,自然是很亲热。姐姐问我在哪儿吃的中午饭,我如实相告,并把母亲给了1.30元钱在路上买东西吃的事都给姐姐说了,5姐笑着说:“既然饿过来了,这1.30元钱还是带回家交给母亲吧,到了我这里就不会让你花半分钱”,说着,姐姐连忙带着我去了食堂,让我饱吃了一顿。第二天,5姐带我去了分场部,向那里一位穿军衣的约莫20岁左右的一位干部请假,那位干部姓余,叫余南山,也是一位负责的,他见我来了很高兴,向我嘘寒问暖,热情异常,并当时就送了一只随身钢笔给我做纪念,我高兴地接过钢笔回他问好(这人就是我后来的5姐夫)。我在农场呆了5天,白天就由姐姐带我到各个分场去逛,晚上就由余干部带我去看露天电影。我这次到农场来,玩得很开心,其意义不逊于一次夏令营。回去的时候,5姐把我送到彭泽码头,和我一起在餐馆吃了中饭,给我买好了去九江的船票,把我一直送上船目送船开才回农场。
旁晚,我回到了九江,把5姐在农场的情况,特别是得到干部余南山的关照一五一十向父母诉说,父母对5姐放心多了。接着,我从口袋里掏出那1.30元钱双手递交给母亲,母亲连连说:“这钱你怎么没用,是没地方用吗?”我说:“不是没地方用,是我不想用”,就把到了彭泽如何饿着肚子往农场赶,直到下午才到农场也给父母说了,母亲听了,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人生地不熟的,就是怕你饿肚子才给你钱,你偏偏饿着肚子,真没出息,笨得‘买油钱不会买盐’”。(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