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仁良)世上不乏圣人和伟人,能人与贤人,但我相信多数是凡夫俗子,含金钥匙出生的毕竟是极少数,就算是其实也没有必要去羡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精彩,每个人有每个人不一样的轨迹。听人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又不如阅人无数。当然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这些不仅决定了你的人生视野,也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读书是提升底气最简单最平坦的路途。
走过的路,需要游历,需要有说走就走的时间,需要有说走就走的经济实力,需要有不需隔离的好运气。阅人无数需要有好平台,需要不断变换岗位,不是每个人能做得到。倒是挤点时间读点书现实,大多数人能实现。鸟儿站在树枝上,从不会担心害怕树枝断裂摔下去,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人何尝不是这样,与其每天忧心未来,不如多读点书努力丰富做好现在的自己。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好一件件疑难杂症,惊心里升起的底气,足够支撑你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读书是认识无穷广阔世界最便捷的幽径。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覆盖;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书籍可以涵及。只要打开书,就随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据说读书,能解决80%以上的迷茫。生活中的许多不解与疑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和解决的智慧与方法。无论是彷徨中驱赶迷茫,还是安逸里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方法。我们都知道,无法改变我们是谁,只能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
读书是改变气质沉淀灵魂最有效的途径。
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坚持锻炼与不锻炼的人,一两天看,没有任何区别;一两个月看,没有好大区别;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读书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读书一旦多了,坚持久了,容颜就会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我们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是有记忆的,不经意融入气质里,谈吐上,乃至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只要是认真读过的书都会融进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旅行是从山川湖泊读书,天地悠悠读万卷。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坚持读书,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坚持久了,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百无一用是书生”、“书呆子”、“书包子”,但我想读书终归是有益处,至于说益处大小一是看造化,二是靠主观了,读书还是蛮有讲究的。
读书选择很关键。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现在的书更是浩如烟海,如果不加选择则会淹没于书海之中。其实读书并不在于很多,最重要的是一定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泛泛的读十部乃至更多无关轻重的书,倒不如用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十部书泛览一遍,不如一部好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东坡先生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读书本就是自己受用,多读也算不得是什么荣誉,或者值得显摆的事情,就算少读也什么不好意思。但少读如果读得彻底,读得通透,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无形中变化了气质;多读如不求甚解,则如逛商场、游超市,似然玲珑满目,也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好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做人做学问都是自欺欺人。
很多人读书,全凭一时之兴趣。时而习天文地理,时而研究蜜蜂蚂蚁,时而读莎士比亚大小仲马。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思想泛滥而无所归宿。但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就要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将读书作为追求一种兴趣、一种训练、一种准备。很多干燥的书也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自然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兴趣很重要。
苦读不如乐读,乐读不如好读。读书必须选定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若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设一个研究的方向或问题,然后关于这方面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舍,推求结论。重要的书需要通读精读,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很多研究工作者所谓写论文经常用的方法。
苏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一种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也曾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以看小说为例,第一篇看故事结构,第二篇看人物描写,第三篇看人物与故事的穿插,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以形成自己观点。
读书主题很讲究。
读书要有中心有主题,有中心才能系统组织读。比如看史书,如果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
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正所谓点滴知识理论化,碎片知识体系化。
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读点书不容易,既然读了就要有点方法与智慧,读出点名堂与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