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根据行业标准《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SL 42-2010的规定,泥沙的粒径大小分为不同类别,0.0062~2.0mm之间的才是砂砾,其中粒度0.1mm以下的为细砂,0.25~0.5mm的为中砂,0.5mm以上则为粗砂,这三类都是重要的建筑用砂。科研人员曾在鄱阳湖的庐山、都昌、永修等地采集57个沙地样品,以检验砂砾的粒度(含河滩处的湖砂),发现主要成分由中砂、细砂和粗砂组成,三者的含量之和超过95%,价格昂贵的中、细砂占比最大。
并且,鄱阳湖的泥沙还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自上而下粒径逐渐变深,表层多为壤土、黏土,厚度约5~15m;中层为细砂、中砂和粗砂,厚约10~30m;再往下则是卵石和砾石,埋藏深厚。从储量上看,鄱阳湖的泥沙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再加上开采难度低,因而前景诱人。
采砂有经济利益,免费把鄱阳湖扩容了,这两全齐美的事为什么不做呢?
举报
在鄱阳湖的流域区域,根据实测资料统计,鄱阳湖口站多年平均流量为4740立方米/s,所以水流量相对还是比较丰富,同时在强大的水量影响之下,每年进入湖泊内的泥沙也比较多,其中多年平均年进湖沙量为2104.2万吨,进入沙量最多的就是赣江,平均每年1152万吨。所以对湖泊的整体影响还是比较大。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再起争议,建闸、湖区采砂等问题比较严峻,不少人都在热议,要想保护鄱阳湖,必须要禁止该地区的这些破坏,不然一切的保护可能都是“徒劳”,所以一场关于采砂、上闸的争议都没有停止,两者的偏向完全不一样,但是对采砂的问题反应最强。
“一湖清水”成奢望,鄱阳湖水变浑
按照报告指出,在湖区周围的居民曾经对鄱阳湖的描述都是“一汪清水”的状态,但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家说“一湖清水”成为奢望渔民如今是苦不堪然,都说与采砂船涌入存在一定的关系。近几十年来,采砂的群体也是在不断扩大之中。根据记载数据显示,2005年~2007年九江沿湖年批准采砂为5799万吨,实际采砂为控制采砂的4~5倍,约2.3~2.9亿吨。
2015年,通过定量分析鄱阳湖2001~2010年采砂量达21.54亿吨,而批准采砂2.92亿吨,非法采砂量是规划采砂量的7~8倍。所以采砂在鄱阳湖的水域附近变的是越来越大,其中鄱阳湖北部入江水道的采砂量占整个湖区的78%,这导致了水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都是直接性的数据反应。
不过,针对大家的反应,确实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采砂对湖区水位影响有多大,这些都还缺少论证。同时针对鄱阳湖水变浑,是否完全与采砂存在关系,这个也没有一个直接性的说明,但是从卫星图像我们可以看到,确实采砂对鄱阳湖的影响是存在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只不过如今无法进行“彻底性”的衡量这个问题。鄱阳湖水变浑、水位异常等问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才行。
所以归根结底而言,我们确实无法知道这两者是否存在关系,但是可以确定性的说明,如今的鄱阳湖真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不可否认的。
总结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的“命脉”,大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在丰水季节,还是在缺乏水流的季节,都在为周边区域的人提供帮助。而如今当地的人看到鄱阳湖在不断的变化,湖水变浑,采砂等问题影响,确实心疼也是正常的。不过我们站在好的角度来想一下,也许这可能是在进行对鄱阳湖的治理。
这可能是我们看到的短时间内鄱阳湖的一个变化,我们不是也看到了鄱阳湖的生态系统在变好吗?其中生物种群在不断地扩大之中,鄱阳湖呈现出湖泊湿地、洲滩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滨湖湿地等格局,为更多的物种群体提供了生存的基础。所以整体上而言,鄱阳湖的变化是越来越好了,未来只需要加大对生态系统的维护,我们才可能看到更好的鄱阳湖。
这是一个涉及技术参数极高的问题,鄱阳湖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频繁采集各类砂石既有利,同时也会造成河面、河床等变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看来,砂石属于国家矿产资源,在有关部门在做好科学论证、遵守法规、生态优先等前提下,适当、有序开采无可厚非,但放开采砂并不可取。若要保护搁浅的鱼群,最佳的策略也不是采砂挖深,而是合理调度水资源,适当补水;有条件的也可人工转运,虽然费时费力,但至少能进行小规模的补救。目前,这两种补救措施都在实施当中。首先是调度补水,鄱阳湖即将迎来候鸟的越冬高峰期,为塑造适宜的越冬环境,鄱阳湖保护区积极采取措施,开始引入修河等支流水源补水,尽快使蓄水形态恢复为“碟形湖”。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bbs.jjxw.cn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赣ICP备0901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