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赫尔曼·黑塞的“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地成为真正强大的自己”开个场。生活中若能将自己平凡的日子过出诗意,跨过艰难,历过万水千山,依然对生活带着坚持和爱意,那就可说是真正的了不起。来教育六年了,在这平凡的日子里着实不容易,且为教书人服务更不容易。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一情况让我大吃一惊,竟然还有教书的师傅一年不读一本书,着实让人惊诧。但凡认得字的人都读过书,读过书的不一定能称之读书人,不读书还可以教书,还能教书,还敢教书,本事不小。
书籍浩如烟海,特别当下更为甚之。究竟如何读呢?一是功利读书法,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米分开,把麸皮与麦粉分开。非功利读书法,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终归用处不大,不如自己先行泛览,浸润为妙。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号召大家读书。有人将读书比成谈恋爱,不过读书又比恋爱好,读书可以见异思迁,可以广泛涉猎。如何选择书呢?必读书不必讲,但对于不是必读的书选择,这好比问,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去爱?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去爱那个漂亮的、身材好的、有钱的、有地位的人,你未必会爱上他(她)。你会爱的人,或许是与你不期而遇的缘分。很多书很著名,世界名著、中国名著,你也读过了,可能不喜欢与爱。读什么书是你的事,是你在与书“恋爱”,没有谁有权利让你非要爱那个“高层”的人,不去爱这个“普通”的人。
我们不要“包办恋爱”。那些所谓读书指南、必读书目之类,安排了值得去追求的恋人,就像婚介所。老师也好,学者也罢,不应该给年轻人和学生开具必读书目,这是把自己的爱好强加于人。读书这种“恋爱”只在一段时间内才是专一的。当你终于觉得自己对某位“恋人”太过熟悉了,此时恰又遇到另一位,你就要见异思迁,如此“爱”下去,就是一个会“爱”的人。文学上的恋人,要多找几个。不要怀疑自己的鉴别力,不要怀疑自己是否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一本并不很值得读的书上。
我们读书绝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不是为了炫耀什么,而是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作为教书的师傅应该作为工作的需要,没有知识补充,没有输入,又能输出什么呢。一部好作品,每个读者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境,象是一个三棱镜,是用来折射阳光的。不同的心灵会折射出不同的景象,碰到了一部好书,它会给你启发、给你智慧、给你力量,为你打开新的视野。
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一个鲜活的世界,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里面。哪怕它只是讲述了某个人物有限的生活,但它却仍然可能折射出了生命的全部意义。不朽的作品就是活在无数世代的人们对它的一次又一次的解读之中的,它的生命就在无数次新的诠释中延续。我们对那些真正的书的阅读,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那些值得我们去读的书,都是我们可以与之对话、并且值得与之对话的书,这就是选书的标准。
我们都是非常平凡的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逐渐地认识自己,而这个过程通过书籍实现与那些伟大的心灵的对话,用伟大心灵和智慧对生命作过的诠释来充实我们自己的灵魂。或许这就是真正的读书,读真正的书。诚惶诚恐,为教书师傅服务,到了要想办法让教书师傅去读书了。(代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