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形成存在漫长的过程,来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一般在正月十四夜“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用来祭神祈福活动。据资料记载,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东汉末年,元宵节作为节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隋朝初年,元宵节完全形成。在唐朝盛世,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灯节的发展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种类繁多,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同时兴起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从此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民众喜爱,流传广泛。 明清之际,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活动也日益多元化: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是元宵节三大主轴。游行活动中分为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是元宵节的高潮。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吃元宵、观灯、猜灯谜、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踩高跷、打太平鼓等习俗,作为我国的传统习俗依然受到很多国人的喜爱,甚至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