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明节的由来:在笔者看来。清明清明,祭吊先人,廉政清明,在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早年整顿国家,对内励精图治,对外吞并小国,常年征战,使得晋国由一个小国家成长为当时的四大强国之一。那时候的公子重耳,跟随父亲晋献公南征北战,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在战场上勇敢杀敌的战士。但是晋献公到了晚年,太子之位争夺比较激烈。晋献公宠幸骊姬,将其立为夫人。骊姬想要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就迫害其他公子,制造了史上闻名的“骊姬之乱”。于是,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浪,带着十几个随从过着逃亡的日子,介子推就是重耳的随从之一。逃亡的生活异常艰苦,他们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众人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所有人都是又累又饿,尤其公子重耳已经饿得晕倒了。介子推想,大家都是保护公子重耳的,现在公子饿晕了,又是在这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环境中……于是,他静悄悄走到一处偏僻的地方,拿起手中的刀在自己腿上割下来一块肉,割完后腿上鲜血直流,他匆匆忙忙包扎了一下就赶紧去做了一碗肉汤,一瘸一拐地走到床榻前,送到公子重耳的嘴边。重耳喝完肉汤后恢复了精神和体力。发现他喝得肉汤竟然是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来的肉做的,感激地流下了泪水。公子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后,终于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始终不忘十九年来随他一起亡命天下的随从们,这些都是晋国的功臣。晋文公封赏了所有随从的人,却独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本来就无心要晋文公封赏,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忠臣,当身边的人纷纷为他鸣不平,劝他向晋文公讨要封赏时,介子推没有理会,而是悄悄地带着老母亲在绵山隐居起来。他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介子推的邻居为他鸣不平,就在夜里写了一封书信挂在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非常羞愧,他很后悔自己没有报答介子推的恩情。于是晋文公亲自带人来到了绵山,在深山密林里穿梭,寻找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但是绵山绵延数十里,地形复杂,这两个人的踪影无迹可寻,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 晋文公寻人心切,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从三面放火烧山,介子推为了逃命一定会从没有着火的一面出来。结果大火连烧了三天,连介子推的影子都没见到。熄火后,晋文公下令搜山,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坐在柳树下被烧死了。晋文公见了,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遗体前哭拜一番,后来发现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全国人民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到介山祭奠,发现烧枯的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随机作偈,昔有子推作忠臣,割肉谏君介山行;望今做官多勤政,要以清明挂上心!
|